普及科学知识,弘扬科学精神,传播科学思想,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,也是科协工作的主要任务。而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主阵地,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普基础设施。
现在,黄冈市科技馆成为全国123家免费开放的场馆之一,每年靠项目支持不仅能保持正常运转,还能添置部分新展品。回顾过去的20年,市科技馆经历了初创、发展,瓶颈、转折,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。
1995年,我市开始建设科技馆
1995年,中国科技馆正是对公众开放,引起社会轰动,各地开始谋划当地科技馆的建设。
取得了原黄冈地区的支持后,选址在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,占地11亩的黄冈市科技馆于1995年2月动工,投资360万元,建筑面积
时任全国科协周光召院士为黄冈市科技馆题写馆名
然而,因为第一期科技馆建设的投入没有安排展品购置的预算,展品都是模板,展示的是科技成果,适用技术。仅仅开馆热闹了几天,之后虽然尝试了各种办法,科技馆的人气始终不高。客观地讲,当时市科技馆的作用发挥不好。
2005年,歼六飞机成镇馆之宝
展品不足是我市科技馆的最大短板。2005年,时任科协唐主席,听一位老乡讲,他和当时的总装备部副部长李继耐将军有一面之缘。唐主席想能否请李将军出面,调剂些部门退役装备作为科普展品。
这个想法很好,落实想法的过程则很艰难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种种困难,2005年10月,飞机在部队官兵的支持下,装配到位,市科技馆有了一件大型科普展品,成了当时科技馆的镇馆之宝。飞机来了,到科技馆参观的人数有所增加,不过观众普遍反映展品太少。
为此,市科协提出进行市科技馆二期工程建设。2007年立项,2008年10月动工,2009年6月顺利竣工,新建展厅600多平方米,总投资400万元,其中科协自筹150万元。新展厅命名为益智楼,添置了三十多件科普互动展品,科技馆建设由此迈出了重要一步。2011年,科技馆还被省科协命名为区域性科普展教中心。
2015年,天道酬勤现转折
2014年底,时任市科协主席的胡建伟同志得知有一个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经费》的项目。全省允许一家科技馆申报。
此时的黄冈科协、科技馆不要说和武汉比,就算和其他同省地级市比,依然没有优势。但是,错过这一机会,又不知要再等多少年才会有这样数额较大的资金项目,而且直接影响免费开放工作的申报。
胡主席召集班子成员统一意见,决定要争取,而且必须争取到位。天道酬勤,历经一系列困难,终于争取到了270万元的专项资金。对于有的部门,这是小钱,但对科协而言,是科协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项目支持。
2015年9月开始,我们严格按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,以用好每一分钱的理念,改造展厅,购置展品。随着一系列新展品到位,参观的人数也节节攀升,从
为科技馆的未来再次奔走
在布置的过程中,市科技馆迎来中宣部、财政部、中国科协对科技馆免费开放的评估验收。按评估规则,市科技馆能享受的支持资金只有70万左右。第一次进入免费开放序列,支持资金多少是标杆,定低了,以后每年都吃亏。为此,科协领导又是多次跑北京,跑省财政厅,省科协为支持黄冈,数次更改项目实施计划,最终落实免费开放项目资金290万元。
全黄冈的科普工作者都相信,黄冈市科技馆会受到市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,会成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,会成为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。